南腸(香腸)的歷史文化
來源:
|
作者:taishunzhai
|
發布時間: 2007-09-24
|
4398 次瀏覽
|
分享到:
南腸(香腸),在萊蕪可謂家喻戶曉、婦孺皆知,它始創于清朝道光年間,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,由歷城縣人蘇之亭創辦,起初設在山東省會濟南,后在博山西冶街南頭開一順香齋小店,蘇之亭任經理。后遷至萊蕪吐絲口鎮(即今萊蕪口鎮)。時任鎮長寧子斌給予大力支持,該店得以順利開張營業。蘇之亭聘名廚,將制作南腸的配料由原來近百種精減到8種。刮腸、切肉、拌餡、灌腸、晾曬、蒸煮乃其六大加工工序,每一道工序有嚴格要求。蘇之亭去世后,蘇若宴子承父業出任經理。到1935年,醬菜缸已發展到200多個,每天賣南腸近百斤。
南腸(香腸),在萊蕪可謂家喻戶曉、婦孺皆知,它始創于清朝道光年間,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,由歷城縣人蘇之亭創辦,起初設在山東省會濟南,后在博山西冶街南頭開一順香齋小店,蘇之亭任經理。后遷至萊蕪吐絲口鎮(即今萊蕪口鎮)。時任鎮長寧子斌給予大力支持,該店得以順利開張營業。蘇之亭聘名廚,將制作南腸的配料由原來近百種精減到8種。刮腸、切肉、拌餡、灌腸、晾曬、蒸煮乃其六大加工工序,每一道工序有嚴格要求。蘇之亭去世后,蘇若宴子承父業出任經理。到1935年,醬菜缸已發展到200多個,每天賣南腸近百斤。
1947年萊蕪戰役時,老店遭受到嚴重破壞,幸運的是尚存了部分老湯,次年下半年,該店元老對店鋪進行了重新整修,再次開張營業。1955至1986年,企業幾經隸屬變化,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,企業生產經營開始步入正規,生產能力逐年擴大,產品質量不斷提高。
90年代后期,萊蕪香腸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,“齋”字號香腸達到上百種,多種不同類型的火腿、烤腸、蒜腸、啤酒腸等產品也逐步走入市場。
進入新世紀,歷經蒼桑的香腸產業經受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,因經營體制所帶來的弊端也開始顯現,部分非法個體加工戶的出現及產品質量的混亂,致使萊蕪香腸進入低糜狀態,作為地方特產人們開始逐步淡忘。
2004年3月,原國營老店順應市場要求,在政府的指導下實施了“商業捆綁式”破產休克療法,至2006年底,企業破產重組全面完成,百年老店舊貌換新顏,由原廠領導和技術骨干帶領企業老職工重新整合,創辦“泰順齋”食品有限公司,并注冊成立。
口鎮南腸百年生機,代代相傳,對于百年老店的新接班人,泰順齋人更知責任重大,公司將立足實際,克服困難,精心操作,有信心有實力使這萊蕪香腸這一傳統產業再創輝煌!